攀登天都峰教学设计【8篇】
初级华文《爬天都峰》优秀教学设计第一部分
【教学目标】
1。识别 5 个单词并学习 11 个新单词。理解上下文中的关键词,体会作者言语的准确性及其在表达文中思想感情方面的作用。
2。带着感情读课文。
3。读懂文字,读懂天都峰的险峻,读懂“我”与老爷爷如何互相汲取力量、克服困难。
4。学会如何多读书、多思考,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。
[教学要点]
阅读课文,了解“我”和老爷爷如何互相鼓励攀登天都峰。在读书的同时,学会如何多读书、多思考。你要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,克服困难。
【教学难点】
读文章里爸爸的话;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考、理解关键句意的能力。
第二课
内容:朗读课文,理解课文内容,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
流程:1.紧扣主题,承前启后
1。孩子们都非常喜欢天都峰,怎么会喜欢自己的同学呢
对天都峰的描述留下了深刻的印象?我教你一个方法,就是边读边思考,然后用图画表达你的感受。
2。先边读书边思考,再画天都峰
3。屏幕展示——学生的绘画
a。画画的同学说出画这幅画的初衷
b。绘画评价——同学们,你认为谁是一个好的画家?为什么?
4。引导阅读:
天都峰那么高那么陡,你能试着读一下吗? (学生练习阅读)
随机阅读——评读——一起阅读
5。问:这段话中的“似乎”是什么意思?如果没有这个词,这句话的意思会改变吗?
讨论后回答
6。请一起阅读第二部分。 “用你喜欢的方式”
7。提问:(1)登山前,看着高耸险峻的天都峰,“我”心里想什么? (默读,划亮句子)从哪些词句中可以看出对“我”的恐惧?
(1) 我爬到山顶了吗?
8。问:是什么让我下定决心要攀登顶峰?请随意阅读第3-7节,看看我的心理变化及其原因。
阅读并概述第 3-5 节经文
屏幕显示————“小子,你也来爬天都峰吗?”
“老爷爷,你也来爬天都峰吗?”
(1) 为什么都带有“也”字?这是什么意思?
【天都峰那么高那么陡,你这么年轻(老)怎么能爬上去? 】
春脸上互相猜疑,实则表达着敬佩之情,说明两人都具有不畏困难、勇于攀登的精神
9。我是怎么爬上去的?默读第 6 节和第 7 节并使用“.”。标记描述登山动作的词语
(1)“努力”? (用尽全力)
(二)《攀登铁链》《手脚并用》————爬山的难度
10。引自第7节
(1) 从“终于”中你经历了什么? (虽然爬的很辛苦,但是爬上去之后好开心)
屏幕显示————第二次对话
讨论(1)“我”和老爷爷为什么要互相感谢?
(只要一个人有决心和勇气,无论多么困难,他都可以克服)
引导想象力:
“我”和老爷爷看到对方来爬天都峰。我们会怎么想?
11。屏幕上显示————爸爸的话
(1)“抽奖”? “我”与老爷爷如何相互汲取力量?
(2) 从父亲的话中你明白了什么?
(与人相处时,只要能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,善于学习,加上自己的奋斗和努力,再大的困难也能克服)
3。总结与延伸
1。我们沿着山路往回走。一路上我们遇到了很多游客。有的人看着陡峭的山峰退缩,有的人看着陡峭的山路犹豫,有的人看着蜿蜒的山路。他们不知道如何前进……这个时候,你想对他们说什么?
2。炼化:同学们说的太好了!老师相信,今后,当你们面对困难和挫折时,一定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,鼓起勇气,克服困难。
《爬天都峰》教学设计第二部分
教学目标:
1、
2。引导学生按角色正确、流利、有感情地朗读课文。
引导学生联系语境和现实生活,理解“笔陡、奋发、终于、出其不意、汲取力量”等词语,体会词语的表达作用。
3。课后引导学生认新字,正确、规范、熟练地写田字。
4。积累语言并背诵课文第二段。
教学方法:通过提问、阅读课文进行引导。教学过程:
1。板书题目,
1。指导“登”字的书写和“都”字的正确读法。
2。一起阅读主题。你有任何问题吗?将学生的问题写在黑板上,并带着问题朗读课文。问题:
(1) 天都峰在哪里?它是什么样子的? (2) 和谁一起爬天都峰?什么时候去爬天都峰? (3)你爬上去了吗?怎么爬? (4)你登上天都峰时发生了什么? ? ?? ?? ?? ?二。带着问题阅读课文:要求:
1。读生字读音,勾画出单词(好词、生词)和句子。
2。思考提出的问题并在文本中概述它们。
3。学习小组交流。
在这个过程中,学生必须自读课文至少3-4遍。
3。讨论 学生提出问题并阅读课文。
(1) 按名字阅读第一段:知道何时、何人、何事。
(2) 阅读课文第二段:
1。读课文思考:天都峰是什么样子?从哪些词语和短语中可以理解“高”?从哪些词语和短语中你可以理解“陡峭”?
2。领悟词:笔陡,似垂,颤抖
3。指导学生读出天都峰的高度和陡度。
(3)逐字朗读3-5个自然段落。阅读说话者的语气以匹配该人的年龄和身份。
(4)阅读课文第6段:
1。了解“奋斗”二字
2。教师情感朗读,学生示范动作,引导学生发挥想象,情感朗读课文。
(5)阅读课文第七段:理解“终于”二字:从中你经历了什么?阅读您自己的经历。
(6) 阅读课文8-10个自然段落:
1。读文感想:老爷爷为何有勇气登上天都峰?为什么我还能再登上天都峰?用爸爸的话怎么说呢?
2。理解文字:其实鼓舞\汲取力量
3。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。
4。认识生词并指导写作;写在写作课本上,写在方格上。
5。摘录课文第二自然段并背诵并积累。
6。作业:本课配有练习本。
四年级语文第2卷《爬天都峰》教学设计第三章
1.揭晓标题,勾勒出你心中的天都峰
1。老师:课堂上我们学习了第三课的生词,接下来我们深入理解课文,跟随课文中的小女孩去爬天都峰,看看我们能有什么收获?
现在,我们已经到了天都峰脚下。站在天都峰脚下,我看到——(引自自然第二段)
2。同学们勾画心中的天都峰并评论交流
老师:你认为这个小女孩用语言描述了天都峰的哪些特点?
笙:(答)
老师:“挂”这个词给你什么感觉?
笙:(答)
老师:作者为什么要在这里写天都峰的高险呢?
(小组讨论)
教师总结:写天都峰的高度和陡峭的目的是为了突出攀登天都峰的难度,寓意攀登天都峰必须有勇气和力量。
3。读书观天都峰
老师:你看书上的图画,天都峰那么高那么险,我们能用自己的读物表达出来吗?
好吧,谁想读第二自然段?
(按名字读→一起读)
老师:(转场)天都峰比云还要高,而且更陡。天都峰很难攀登。想要到达天空就更加困难了。当我站在天都峰脚下时,我会想到什么?
笙:(答)
老师:是的,很多游客都像这个小女孩一样,仰望天都峰,害怕又犹豫。
师父:能登上天都峰的都是勇士!这小姑娘爬过天都峰吗?她是怎么登上天都峰的?是什么力量让她勇敢地登上了天都峰?我们看一下文字。
2。深入阅读、讨论、理解我和爷爷攀登顶峰的过程
1。师:请快速阅读课文,从第三自然段读到最后,并用笔在小女孩爬天都峰的那句话下面划线。
(自学)
2。沟通并引导情感阅读。
(1,) 学生:读出找到的句子。
(2.)师:同学们,闭上眼睛想象一下,小女孩爬山时会做出什么样的动作?
(3.) 请用“我艰难地爬到了山顶,一会儿( ),一会儿( )”来谈论你正在考虑的行动。
(4.) 模仿这句话说一个句子。
(5、)就这样,爬呀爬,小女孩终于爬到了天都峰顶。老师看到一些孩子在读书,笑了,仿佛自己已经爬到了山顶。请再读一遍这7个自然段落。
3。想象一下说话:
老师:那么老爷爷是怎么登上天都峰的呢?你认为你看到了什么?你听到了什么?
生:(说)
老师:“爬呀爬,老爷爷、我、我爸爸都爬到了天都峰顶。”你觉得老师读的和课文里的有什么区别吗?
生:没有“终于”这个词。
老师:句子中的“终于”一词给你什么感觉?请尝试自己阅读这 7 个自然段落。读完后,与同桌分享你的经历。
(学生讲述自己的经历)
老师:你能通过读书表达你的感受吗?
(按名字读→一起读)
3。激发想象力,回顾一下之前的文章,了解我和老爷爷互相鼓励攀登天都峰。
1。老师:站在天都峰之巅,我老爷爷,我的父亲说了什么?
(命名→按字符朗读)
2。师:有不懂的问题就请教。
笙:(提问)
3。分组讨论这些问题。
4。汇报与沟通
(1)师:讨论之前,我们先回到前面。当小女孩来到山脚下,看到险峻的天都峰时,她有什么感觉呢?是什么给了她向上的勇气?
笙:(答)
老师:这是什么样的老爷爷?
老师:这个时候,小女孩会怎么想?
老爷爷呢?当你看到我这样的小女孩来攀登天都峰时,你有何感想?让我们一起来读读他们的对话吧。
(2)展示对话,引导朗读,强调“也”字。你从中体会到什么?
(3)在爬山的路上,当他们累得坚持不住时,想象一下他们会如何互相鼓励?
(学生想象的答案)
老师:是的,他们总是互相鼓励。所以,他们要互相感谢,让我们再读一遍他们互相感谢的话语。 (男生和女生分别读对白)
老师:你看,老人和年轻人的感激之情是如此真诚,爸爸想说:“老人和年轻人真有趣,他们都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!”
现在你明白爸爸说的话了吗?爸爸笑着说的话,是对老少的夸奖。让我们向爸爸学习,微笑赞美老少!
(盛奇读爸爸的话)
4。总结真相并扩展它
1。从“爸爸”的话里你明白了什么?
2。老师指导:我们沿着山路往回走,一路上遇到了很多游客。有的人望着陡峭的天都峰望而却步,有的人在曲折的山路上犹豫不决,有的人看到路的曲折,不知道如何前进……想想并将您“攀登天都峰”的经历介绍给大家,让每一位游客坚定攀登天都峰的决心。
(同学们说说感受)
3。摘要:听了您的话,我想这些游客不会再像小姑娘们一样犹豫,一定会登上天都峰的。希望我们班的孩子们也能克服学习、生活中的一切困难,最终达到科学的巅峰!
攀登天都峰教学设计第四部分
《爬天都峰》教学设计
教学目标:
1。认识 18 个单词并学习其中 15 个。理解上下文中的关键词,体会作者用词的精确性及其在表达文章思想感情方面的作用。
2。读懂文字,读懂天都峰的险峻,读懂“我”与老爷爷如何互相汲取力量、克服困难。
3。带着感情读课文。
4。学会边读边思考,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。
教学重点:通过阅读了解“我”与老爷爷如何互相鼓励攀登天都峰,并学会如何在阅读中多读书、多思考。
教学难点:理解爸爸在文章中说的话。
教学准备:课件
教学时间:2节
第一课
1。新课程介绍
1。请欣赏一组风景图片。仔细地看。你能说出这是哪里吗?这就是美丽的黄山。黄山的美景还不止这些。今天我们来学习另一篇关于黄山的课文,是黑板上写的:爬天都峰。黄山有“七十二峰”,其中天都峰是黄山“七十二峰”中最险的三座山峰之一。素有“非鸟难安居,猿猴难登”之说。现在我们就去天都峰看看,认识一下攀登天都峰的人们吧。
2.第一遍阅读课文,记住生词
1。请打开书,自己读课文,生词多读几遍。
2。展示生词,按名称朗读,然后不按顺序朗读。
3。学生阅读课文,注意生词的发音,理解课文的整体内容。
3。精读自悟,边读边思考
(1) 学习课文第一段和第二段。
1。读完课文后,天都峰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?你是从哪些句子中认识到这一点的?
又高又陡:啊,峰好高啊,高耸入云了!
深:再看看陡峭的石阶。石阶边缘的铁链仿佛是从天上垂下来的。实在是让人心颤啊!
天都峰海拔1829米。攀登石阶长约1500米。坡度超过70度,最危险处接近90度。
2。上山之前,看着高耸险峻的天都峰,“我”想到了什么?从哪些词句中可以看出“我”有恐惧的心态?
3。这就是高耸险峻、令人望而生畏的天都峰。谁会感慨地读第二段?
4。小女孩爬到山顶了吗?是谁给了小女孩攀登顶峰的信心和决心?遇见了老爷爷。老爷爷是什么样的人? Grey Hair(白发,形容人年老)老爷爷说了什么?
小女孩说什么了? “小子,你也来爬天都峰吗?”
“老爷爷,你也来爬天都峰吗?”
他们为什么问这个?皆含“也”字。
面对高耸陡峭的天都峰,缺乏信心和勇气,“爷”们分别表达了老人和年轻人的惊讶、怀疑和敬佩。有了勇气,这种力量激励着我努力攀登、攀登。登上天都峰。于是老爷爷又说道:“是的,我们一起爬吧!”
5。小女孩是怎样爬上去的呢?画出描述小女孩攀爬动作的词语。
沟通引导学生联系情境,体会“力”就是用尽全力。从“铁链往上爬”、“手脚并用爬上去”就可以看出爬山的难度。
6。从“终于”这个词中你体会到了什么?体验爬山的辛苦和快乐。
朗读第 6 段和第 7 段的指南。
7。天都峰最险的地方是鲫鱼背,它是一条长约十米、宽不足一米的狭窄而光滑的石脊。石岭两侧,是万丈深渊。这里不容易爬上去,所以必须拍照。老爷爷
激发你的想象力,了解“老爷爷”也是被鼓励登上顶峰的
1。为什么老爷爷也能登上顶峰?带着这些问题阅读时思考一下。
多媒体演示问题:
a。来到天都峰脚下的老爷爷在想什么
b。当他看到自己的妹妹时,他在想什么
c。后来他是怎么登上天都峰的?
2。小组讨论和交流,让同学们明白,他们总是互相鼓励,老爷爷也被“我”勇攀高峰的勇气所鼓舞。引导阅读。
总结文字,明白道理
1。读爸爸的话并讨论:“画”是什么意思? “我”和老爷爷如何互相“汲取”力量?
2。从“爸爸”的话里你明白了什么?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意见。老师批语:人与人相处,要互相学习,互相鼓励,共同进步。无论困难有多大,都可以克服。
课外延伸,交换课外生活
1。这些天你的课外生活记录了吗?请记录下这一周所学、所做的事情,同时别忘了写下你的收获和感受。
2。提名沟通、教师和学生评价。
1。自由阅读课文,想象“我”和爷爷如何互相学习
从汲取力量?来!我们讨论一下。
2。告诉我你所知道的?
3。引导学生理解两段对话的意思。
(1) 第一次对话的背景是什么?结果如何? (同学们讲述来龙去脉,体会到面对高峻的天都峰时,他们缺乏信心和勇气。“叶”分别表达了老人和年轻人的惊讶、怀疑和敬佩。有了勇气,这种力量激发了我推动自己努力攀爬,爬到了天都峰。)
(2) 他们从彼此身上汲取的力量是什么? (读第二个对话就知道这个力量就是“勇气”。)
4。阅读第六段和第七段,边读边想象场景。
5。读完这两段话,请告诉我你有何感想?
6 完成练习第二题和第三题:(让学生从具体生动的叙述中体会到汉语的生动性,
作者用词准确。 )
(1)课后展示第三题的句子,边读边思考。添加(删除)“奋斗”和“终于”有什么区别?哪一个更好?
(2) 选择“努力”和“最终”练习口语。
5。一起读一下爸爸最后一段的语言,然后自己读一下,看看有没有问题?
(为了让孩子们充分理解父亲所说的话,需要回去继续阅读课文,在阅读中体会“互相汲取力量”的真谛,并在阅读中与同学交流自己的语言。)
3。回到全文并大声朗读全文。
4。课程总结
5。布置作业
1。用“最后”写一个段落。
2。情感地阅读全文并摘录你最喜欢的单词和短语。
学习目标
1。认识“陡”、“链”等 6 个新词。能写“登、峰”等11个新字。
2。正确、流畅、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,重点读好对话,读懂不同人物的语气和情绪。
3。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,了解“我”和老爷爷如何在相互鼓励中坚定信心、战胜困难的过程。
4。懂得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,培养学生从小不畏困难、努力拼搏的品格。课前准备
1。单词卡。
2。教学挂图。
3。收集有关黄山天都峰的VCD、图片、文字介绍等。
第一课
新旧交替,引入话题
1。记得二年级我们学了一篇课文《黄山奇石》,了解了黄山的雄伟和美丽。谁愿意选一篇最喜欢的课文背诵给大家听?
2。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黄山三大奇峰之一的天都峰。谁能介绍一下您收集的天都峰图片资料吗?板书:天都峰
3。文中这座陡峭的天都峰是谁攀登的?他们是怎么爬上去的?板书:爬自读课文,学习生词
1。带着问题听老师读课文,理解课文的大意。
2。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,如:自由朗读、突出生词、同桌听读等,要求字音正确,朗读课文流畅。
3。自学汉字,正确读出汉字的读音,想办法记住字形。
4。检查生词自学情况。
a。小组中,拿出生词、单词卡片,互相识别发音并纠正发音。
b。全班进行火车朗读比赛,看哪一组能大声、准确地朗读。
c。小组分享他们学习新字符和记忆字形的方法。
通读课文,感受大意
1。按名称、逐段阅读课文,结合上下文阐明单词的含义。
石阶:石阶。
抬头:向上看。
攀爬:(抓住链条)向上爬。
心在颤抖:心在颤抖,说明你很害怕。
鲫鱼背:结合图片来了解,天都峰是最危险的地方。是一条长十余米,宽不足一米的狭窄而光滑的石脊。石岭两侧,是万丈深渊。
2。按照“攀登前——攀登中——攀登后”的顺序将文章分为三个部分,然后用自己的话描述每个部分的主要内容,以理清课文的主要思想。
书写和掌握笔画顺序的指南
1。老师在例子中写出了“辫子”这个词。书写时,左、中、右部分要写得紧凑。学生应描摹一次。
2。引导学生观察并写出剩下的新字。
布置作业
1。正确、流利地阅读课文。
2。抄写本课中的新单词和短语。
3。抄写课文第二段描述天都峰高峻的句子,读并背下来。
第二课
紧扣主题并以过去为基础
1。作者在写登天都峰时,为什么用“登”字而不是“登”字呢?
经过讨论,同学们了解到,由于天都峰又高又陡,“爬”字更能准确地体现登山的费力和难度。
2。 (展示天都峰多媒体图片)阅读第二段,边读边想象,把文章中的文字变成脑海中的“画面”。
学生练习朗读后,点名交流,老师点评,引导学生感受天都峰的险峻、高远、高不可攀、令人畏惧。
深入阅读讨论,发现“我”受到启发,想要攀登顶峰
1。上山之前,看着高耸险峻的天都峰,“我”想到了什么?默读课文,圈出点和轮廓,思考哪些单词和句子表明“我”有恐惧的心态。
通过名字进行交流,展示并引导朗读问题“我能爬上去吗?”,感叹词“让人颤抖!”以及情态助词“啊”、“哩”等,体会阅读过程中“我”的缺乏自信和畏惧退缩。
2。 “我”登上顶峰了吗?自由朗读课文第8至10段,展示“我”说的话,并大声朗读姓名。
3。 “我”看到了什么让我下定决心要攀登顶峰?自由阅读课文第3至7段,思考我的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。
a。展示第4段的关键句,引导学生进行深入讨论和交流。从中,他们可以感受到受到老爷爷鼓励爬山、决心登顶的“我”的内心活动。
b。了解“我”的心理,指导阅读第3、4段。
4。 “我”是怎样爬上去的?自由阅读第6段和第7段,并画出描述登山的词语。 A。学生读书圈。
b。学生交流。引导学生联系情境,理解“奋斗”就是用尽全力。从“铁链往上爬”、“手脚并用爬上去”就可以看出爬山的难度。
c。引用第7段,从“终于”二字,可以体会到辛苦爬上山后的喜悦。
?激发你的想象力,了解“老爷爷”也是被鼓励登上顶峰的
1。为什么老爷爷也能登上顶峰?带着这些问题阅读时思考一下。
多媒体演示问题:
a。来到天都峰脚下的老爷爷在想什么
b。当他看到自己的妹妹时,他在想什么
c。后来他是怎么登上天都峰的?
2。小组讨论和交流,让同学们明白,他们总是互相鼓励,老爷爷也被“我”勇攀高峰的勇气所鼓舞。引导阅读。
总结文字,明白道理
1。读爸爸的话并讨论:“画”是什么意思? “我”和老爷爷如何互相“汲取”力量?
2。从“爸爸”的话里你明白了什么?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意见。
老师批语:人与人相处,要互相学习,互相鼓励,共同进步。无论困难有多大,都可以克服。
课外延伸,交换课外生活
1。这些天你的课外生活记录了吗?请记录下这一周所学、所做的事情,同时别忘了写下你的收获和感受。
2。提名沟通、教师和学生评价。
〔教学预测〕
教学后,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,学会如何边读边思考,懂得如何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,克服困难。在教中学生读人物对话时,他们可能无法准确掌握不同人物的声调和
。情绪,教学时结合人物对话,引导学生仔细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,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。
【教学过程】教师行为
1。情景刺激
1。同学们,老师在课前安排了预习,要求你们用不同的方式收集有关黄山的信息。请拿出来给大家看看。
2。赠送课件:天都峰简介和攀登天都峰的导游视频。
3。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关于天都峰故事的课文。
4。显示自读要求:
2。引导阅读
1。读完课文后,谁能告诉我文章中的哪些内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?为什么?
2。看看文章中有哪些地方你不明白?
3。分析理解指导
1。如何才能更深入的了解学生喜欢的天都峰路段呢?我教你一个新的方法,就是边看书边思考,然后用图画表达你的感受。 [
2。同学们,你们觉得谁画得更好呢?为什么?
3。天都峰又高又陡。你能尝试发音吗?
4。点名朗读,引导学生读后评价。
5。问:这一段有一个“似”字。这是什么意思?比较“似乎”有什么不同吗?
6。再次阅读文本。现在你可以选择你喜欢的阅读方式,可以站起来阅读,也可以用动作阅读。
4。引导情感阅读
1。请几个人将角色分成几组,并按角色大声朗读。阅读时注意思考。
2。请同学们看看谁在说清楚。他们说话时在想什么?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和情绪。
3。说出要大声朗读的角色的两个部分。
4。引导学生想象。问:登上天都峰时,“我”和老爷爷有什么区别?
5。讨论:
(1)“画”是什么意思? “我”与老爷爷如何相互汲取力量?
(2) 从父亲的话中你明白了什么?
6。点评:人与人相处时,一定要互相学习,互相鼓励,共同进步。无论困难有多大,都可以克服。
5。指导与现实挂钩
1。谁能告诉我在他们自己的生活中,他们从别人那里汲取力量并克服困难的经历吗?
2。今天我们每个同学都收集了很多关于黄山的信息。课后我们合作制作一张海报怎么样? 1.初读感悟
学生行为
1。学生展示收集的各种材料供演示。几个人来到屏幕前进行演示。
2。观看并体验。
3。自由朗读课文,读准生词,通读课文。
2。仔细阅读就明白了
1。一些学生报告了他们喜欢什么并解释了原因。
2。问题。
3。精读的感悟
1。开始读书思考,然后画出天都峰。画完后,几人走到屏幕前展示、交流画作的意图。
2。相互评价。
3。练习阅读。
4。指定两人朗读后,其他学生进行评价。
5。分组学习,讨论问题,然后进行汇报。
6。学生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充满感情地大声朗读。
4。欣赏并内化阅读。
1。将前桌和后桌的几个人分成不同的角色,并开始按角色练习朗读。
2。学生们互相讨论问题,然后交流讨论每个句子应该用什么语气读,表达什么样的心情。
3。两组角色朗读,其余组听后评价。
4。学生们想象老爷爷登上天都峰时的样子,并与山上孩子们的样子进行比较。
5。学生分组讨论,然后每组派出一名代表进行汇报。
5。迁移与应用
1。学生可以畅所欲言,举例说明,讲述自己的经历。
2。好吧,我同意。课后张贴海报。
6。总结
同学们,老师相信,当你们在今后的生活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时,你们会向别人学习,鼓起勇气去克服困难。同学们,你们有勇气和信心吗?
初级华文《爬天都峰》优秀教学设计第五部分
【目的】
通过学生对课文的阅读,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考的阅读能力,懂得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。
【课程标准(语文国家课程标准)相关内容】
能够初步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,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。在文中积累美丽的词语和精彩的句子。
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,不应该用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练习。要让学生通过主动思考和情感活动,加深认识和体验,获得感悟和反思,受到情感熏陶,获得思想启迪。
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感受能力和理解能力。
【学习目标】
1。认识 6 个新汉字并学习书写其中 11 个。能正确读写笔陡、石阶、貌似、颤抖、挣扎、鲫鱼、纪念、辫子、勇气、决心等词语。
2。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。关键是读好对话,读懂不同人物的语气和情绪。
3。把握课文主要内容,了解“我”和老爷爷如何相互鼓励、坚定信心、克服困难。
4。学会养成多读书、多思考的阅读方法。
【能力培养】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。
【课堂教学资源】
【教室设施要求】
投影仪、电脑平台
【教学策略】
课前,师生们温习了所学的黄山风景课。收集有关黄山天都峰风景的文字、图片等信息。教学中,我们注重阅读,边读边思考,从读、想、看等多个角度体验大自然的鬼斧神工。了解如何通过阅读反思和情感体验从他人那里汲取力量。
【课程设计】
1。以旧介新,引入正题:
师生们一起回忆所学知识《黄山奇石》,一起感受美丽迷人的黄山风光。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黄山三大奇峰之一的天都峰。谁能介绍一下您收集的天都峰图片资料吗?
板书:天都峰
这篇文章里,谁登上了这座陡峭的天都峰?他们是怎么爬上去的?板书:爬
2。初读感悟,让学生第一次阅读课文并有阅读要求:
自由阅读课文,并在小组中一起学习本课的生词(要求画出不认识的单词,并使用拼音或在小组同学的帮助下准确发音) )。教师对学生识字难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。对于“盘”、“辫”、“勇”,要注意字形特征与字义的关系。对于“假”,要注意字中的一些笔画;对于“颤”、“分”、“斌”,要注意字的正确发音。
3。边读边思考,边读边领悟:
文章为什么用“爬”而不是“爬”?课件展示了天都峰的高峻景观,并要求学生在课文中找到相关句子并朗读。阅读时,想象“云顶上”、“笔尖”、“似从天上垂下来”等词语所表达的含义,朗读,理解两个情态助词(啊、里)的作用。在阅读的过程中,你可以体验到“我”的不自信和害怕退缩。
4。深度阅读:
引导学生质疑天都峰的高度和陡峭程度,如:谁登上了天都峰?他们是如何登上天都峰的?他们爬上去了吗?为什么他们能爬上去?这时,老师可以将学生提出的问题一一简单记录在黑板上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。
5。老师引导学生围绕主题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:
“我”与老爷爷的第一次对话。他们所说的话,全都带着一个“也”字。经过讨论,学生们意识到:天都峰那么高那么陡,你这么年轻(而且那么老)为什么要去爬它呢?表面上双方都心存疑虑,实则对双方都表示敬佩,这说明无论老少都具有不畏困难、勇于攀登的精神。理解了句子的意思后,教师可以让学生讨论对话的两句话应该用什么语气来朗读,并命名进行阅读练习。 “我们”是如何登上天都峰的?阅读句子,找出关键词并理解它们。文中“奋力一会……一会”、“手脚并用”、“爬爬爬”、“终于”等词语,不仅凸显了攀登天都峰的难度,表现出不怕困难的勇气。“我”和老爷爷的第二次对话。思考和讨论:“我”和老爷爷为什么要互相感谢?在讨论过程中,学生应该注意到“勇气”这个词是都包含在两人的话里,通过讨论,让学生体会到一个人只要有决心、有勇气,无论有多大的困难,都可以克服。
6。按角色朗读:
在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,老师朗读这段对话。示范朗读时可以补充动作和姿势,增强吸引力,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。练习时,同桌两人可以组成一组,边模仿老师的动作边表演边朗读,加深理解,体验自己的思想感情。
【扩展内容】
1。记录你的课余生活,写下你的感受。
2。利用收集到的图片、文字等信息与同学一起制作小报。
【建造模式】
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利用了教材资源,还扩展了课程资源。利用网络上有关黄山、天都峰的文字、图片等信息,丰富学生的阅读内容,增强直观感受。课后发展的重点是结合课堂和课外活动。
四年级语文卷2《爬天都峰》教学设计第六部分
【教学目标】
1。认识“陡”、“链”等 6 个新词。能写“登、峰”等11个新字。
2。正确、流畅、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,重点读好对话,读懂不同人物的语气和情绪。
3。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,了解“我”和老爷爷如何在相互鼓励中坚定信心、战胜困难的过程。
4。通过课件可以感受天都峰的“高峻”,从而了解小女孩和老爷爷在登山前的心理活动;
通过朗读和讨论来学习和理解登山的过程,就是培养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。在与他人相处的过程中,善于互相学习,互相鼓励,共同进步。
5。懂得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,培养学生从小不畏困难、努力拼搏的品格。
【教学重点】
理解课文主要内容,体验“我”和老爷爷在相互鼓励中坚定战胜困难的信心的过程。
【教学准备】
1。单词卡。
2。教学挂图。
3。课件。
【课程表】
三课。
【探索过程】
第一课
1。以旧换新,引入话题
1。记得二年级我们学了一篇课文《黄山奇石》,了解了黄山的雄伟和美丽。谁愿意选一篇最喜欢的课文背诵给大家听?
2。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黄山三大奇峰之一的天都峰。谁能介绍一下您收集的天都峰图片资料吗?黑板上写着:天都峰。
3。文中这座陡峭的天都峰是谁攀登的?他们是怎么爬上去的?
2。自己读课文并学习新单词
1。带着问题听老师读课文,理解课文的大意。
2。选择你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,比如:自由朗读、突出生词、同桌听读等。
要求发音正确,朗读课文。
3。自学汉字,正确读出汉字的读音,想办法记住字形。
4。检查生词自学:
⑴ 小组中,拿出生词、生词卡片,互相识别发音并纠正发音。
⑵全班开始火车朗读比赛,看哪组能大声朗读、准确朗读。
⑶ 各小组分享学习新字符和记忆字形的方法。
3。仔细阅读文字,感受大意
1。按名称逐段阅读文本,并根据上下文阐明单词的含义:
石阶:石阶。
抬头:向上看。
攀爬:(抓住链条)向上爬。
心在颤抖:心在颤抖,说明你很害怕。
鲫鱼背:结合图片来了解,天都峰是最危险的地方。是一条长十余米,宽不足一米的狭窄而光滑的石脊。石岭两侧,是万丈深渊。
2。将文章按照“登山前——登山中——登山后”的顺序分为三个部分,然后用自己的话描述每个部分的主要内容,阐明文章的主要思想文本。
4。书写和掌握笔顺的指导
1。老师在例子中写出了“辫子”这个词。书写时,左、中、右部分要写得紧凑。学生应描摹一次。
2。引导学生观察并写出剩下的新字。
5。布置作业
1。正确、流利地阅读课文。
2。抄写本课中的新单词和短语。
3。抄写课文第二段描述天都峰高峻的句子,读并背下来。
第二课
1。紧扣主题,以过去为基础
1。作者在写登天都峰时,为什么用“登”字而不是“登”字呢?
经过讨论,同学们了解到,由于天都峰又高又陡,“爬”字更能准确地体现登山的费力和难度。
2。 (展示天都峰多媒体图片)阅读第二段,边读边想象,把文章中的文字变成脑海中的“画面”。
学生练习朗读后,点名交流,老师点评,引导学生感受天都峰的险峻、高远、高不可攀、令人畏惧。
2。深入阅读讨论,发现“我”被鼓励攀登顶峰
1。上山之前,看着高耸险峻的天都峰,“我”想到了什么?默读课文,圈出点和轮廓,思考哪些单词和句子表明“我”有恐惧的心态。
2、指名交流,出示并指导读好问句“我爬得上去吗?”、感叹句“真叫人发颤!”以及语气词“啊”“哩”等,读中体会“我”缺乏自信、畏惧退缩的心理。
3、结果“我”爬上峰顶了吗?自由读课文的第8至10自然段,出示“我”说的话,指名朗读。
4、“我”看到了什么从而下定决心爬上峰顶呢?自由读课文第3到7自然段,想想我的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。
⑴出示第4段重点句,引导学生深入讨论交流,从中感受到“我”受老爷爷爬山鼓励而下定决心爬上峰顶的内心活动。
⑵体会“我”的心理,指导朗读3、4自然段。
5、“我”是怎么爬的?自由读6、7自然段,画出描写爬山动作的词语。
⑴学生读书圈划。
⑵学生交流:
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,体会“奋力”是拼尽全身力气的意思。
从“攀着铁链”、“手脚并用向上爬”可以看出爬山的艰难。
⑶引读第7段,从“终于”二字上体会爬得辛苦、上山后的喜悦。
⑷体会爬山的艰难、上山后的喜悦,指导朗读6、7两段。
三、启发想象,明白“老爷爷”也是受鼓励爬上峰顶的
1、老爷爷为什么也能爬上峰顶呢?带着这些问题一边读,一边想。
多媒体出示思考题:
⑴老爷爷来到天都峰脚下,心里怎么想?
⑵他看见了小妹妹,心里又怎么想呢?
⑶后来,他是怎样爬上天都峰的?
2、小组讨论、交流,让学生明白他俩始终相互鼓励,老爷爷也是受到“我”的勇气鼓励爬上峰顶的。指导朗读。
四、总结课文,明白道理
1、读爸爸的话,讨论:“汲取”是什么意思?“我”和老爷爷是怎样互相“汲取”力量的?
2、你从“爸爸”所说的话中懂得了什么道理?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。
教师评点:在人与人相处中,要相互学习,相互鼓励,共同进步,不管多大的困难也能克服。
第三课时
一、课外延伸,交流课余生活
1、这几天,你是不是把自己课余生活记录下来了呢?请你把一周学做的事情记录下来,别忘了写上自己的收获、感受。
2、指名交流,师生评议。
二、完成作业
听写、基础训练练习。
三、课后小结
知识技能目标完成地不错,但是情意目标稍欠火候,对于战胜困难,互相学习鼓励品质,只能初步地培养。原因可能是学生家庭条件较好,生活较舒适,没有碰到过什么困难,所以没有实际生活的体会。
常规方面今天有了一个很大的突破,学生读书声音大了,不再细声软语了。下一步将培养学生大声地回答问题。
【板书设计】
爬天都峰
爬山前──爬山时──爬山后
《爬天都峰》教学设计 篇七
【教学目标】
1、会认6个生字,会写11个生字。正确读写“峰顶”、“似乎”、“忽然”、“白发苍苍”、“咱们”、“奋力”、“终于”、“辫子”、“勇气”、“决心”、“居然”、“力量”等词语。
2、分角色朗读课文。
3、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,体会“我”和老爷爷如何在相互鼓舞下,坚定信心战胜困难的。懂得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,培养学生从小不怕困难、奋发向上的品格。
4、抄写课文的第二自然段。
【课时安排】
两课时
【教学准备】
课前发动学生搜集有关天都峰的图片、文字资料。
【教学过程】
第一课时
【课时要点】
1.会认6个生字,会写11个生字。正确读写“峰顶”、“似乎”、“忽然”、“白发苍苍”、“咱们”、“奋力”、“终于”、“辫子”、“勇气”、“决心”、“居然”、“力量”等词语。
2.初读课文,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。
3、抄写课文的第二自然段。把文中的描写变成自己脑中的“画”,体会天都峰的险峻峭拔,难以攀登。
一、导入新课
1、初步了解天都峰及“鲫鱼背”,看天都峰的风光片或图片,由学生展示自己找到的天都峰的资料并作介绍。说说“鲫鱼背”名称的来历。 2.天都峰是如此的高,如此的险,登山的小路像天梯似的挂在陡峭的山岩上,使许多游客望而生畏,能够登上山顶的人,真可称得上是“勇士”了!让我们一起去“爬天都峰”吧!(板书课题) 3.齐读课题。
说明:介绍、展示有关天都峰资料,让学生从中感受天都峰的高与险,为后面理解课文作好铺垫。
二、初读课文
1、媒体出示:自学要求
1、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,如:自由朗读、圈点生字,同桌互听互读等。要求把字音读正确,把课文读通顺。
2、按“爬山前──爬山时──爬山后”的顺序把文章分为三部分。 2.检查生字词自学情况。
媒体出示:
陡链颤攀鲫呵仰顶峰
(1)拿出生字、词语卡片,互相认读、正音。
(2)交流巧记字形的方法。
“陡”放在图画中识记,可以理解字义,并注意和“徒”的区分;“颤”用动作来理解;
“爬”中“爪”的捺起笔在竖上。
说明:本课要求会认的字不多,但都有难度,笔画比较复杂。出示生字卡片,认读生字。
(3)全班开火车赛读,比一比哪一组读得既响亮又准确。
(4)指名逐段通读课文,联系上下文疏理字词含义。石级:石头台阶。仰望:抬头望。
攀着:(抓着铁链)向上爬。
心颤:心在颤抖,说明心里很害怕。
鲫鱼背:结合看图理解,天都峰最险处。它是一道长十几米,宽不过1米的狭长光滑的石脊,石脊两旁是万丈深渊。
3.按“爬山前──爬山时──爬山后”的顺序把文章分为三部分,再用自己的话说说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,疏通课文大意。
(暑假里,爸爸带我去爬天都峰,“我”与一位素不相识的老爷爷相互鼓励,一起登上天都峰。)
三、研读课文
我们一般说“登山”,为什么课题不是“登天都峰”而是“爬天都峰”呢?辨别“登”与“爬”的不同之处,感受到天都峰的高而陡,用“爬”更能准确反映出登山的费力、艰难。
2、媒体出示:天都峰的图片。读第二自然段,用直线划出体现天都峰“险”的句子。
(1)高媒体出示:啊,峰顶这么高,在云彩上面哩!
(板书:高云彩)
(2)陡
媒体出示:再看看笔陡的石级,石级边上的铁链,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,真叫人发颤!
一个“挂”字,准确、形象、巧妙地将陡体现出来了。
(板书:陡挂下来)说明:要指导学生边读边想象,把文中的描写变成自己脑中的“画”,体会天都峰的险峻峭拔。
3.面对如此高而陡的天都峰,“我”是怎么想的?
媒体出示:我爬得上去吗?
指导朗读,读出望而生畏,缺乏自信,畏难退缩。引导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天都峰的险峻挺拔、高不可攀、令人生畏。(板书:望而生畏)
说明:指导读好问句“我爬得上去吗?”、感叹句“真叫人发颤!”以及语气词“啊”“哩”等,读中体会“我”缺乏自信、畏惧退缩的心理。 4.齐读
四、小结复习
1、认读要求写的11个字,与熟字比较,识记字形:峰──蜂:“蜜蜂”是昆虫,所以“蜂”是“虫字旁”;“峰”指的是山的尖顶,跟“山”有关,所以是“山字旁”。
辫──辩、辨:三个字的左右两边都是“辛”,关键要看中间。和言语说话有关的是“辩”;“辨”要用眼睛看,自然要加上“眉毛和眼睛”;“辫”和发丝有关,中间是条“丝”。
2、练习书写。
教师巡视,个别指导。
五、拓展练习
1、抄写生字词。 2.感情朗读课文。
3、抄写课文的第二自然段。
【板书设计】
3爬天都峰高云彩
望而生畏
陡挂下来
第二课时
【课时要点】
1、理解课文内容,体会“我”和老爷爷如何在相互鼓舞下,坚定信心战胜困难的过程。
2、分角色朗读课文。
3、在理解、讨论的基础上懂得:在人与人相处中,要相互学习,相互鼓励,共同进步,不管多大的困难也能克服。
一、导入新课
上节课我们学习了《爬天都峰》(板书),作者写爬天都峰,为什么要用“爬”而不用“登”字?
2.齐读课文
1、2小节。
二、研读课文
(一)学习第
三、
四、
五、
六、七自然段
1、轻声读课文3—7小节,思考这五个小节讲了一件什么事情?(板书:我和爸爸、老爷爷一起爬山)
2、天都峰又高又陡,作者看了有点害怕了。怎么办?爬上去还是不爬算了?这时,作者遇到了谁?(一位老爷爷)
3.分角色朗读课文。
媒体出示:
小朋友,你也来爬天都峰?老爷爷,您也来爬天都峰?对,咱们一起爬吧!
4、最后,他们有没有爬上峰顶?这里作者用了一个词“终于”,这个词是什么意思?说明了什么?
(他们一起爬上了峰顶。“终于”的意思是:最后、最终,表明下文出现的是最后的结果。这个词说明作者觉得爬天都峰很不容易,同时也说明了作者爬上峰顶后的高兴心情。)
4.指导朗读
说明:“我”和老爷爷的两次对话要引导学生充分读,虽然只有三句,却体现了他们的复杂心情,其中必定有思想起伏和斗争。
(二)学习第
八、九自然段
1.爬上峰顶后,老爷爷对作者说了什么?
媒体出示:谢谢你啦,小朋友。要不是你的勇气鼓舞了我,我还下不了决心哩!现在居然爬上来了!
2.“我”是怎么回答?
媒体出示:不,老爷爷,我是看您也要爬天都峰,才有勇气向上爬的,我应该谢谢您!
3、分角色朗读,思考:老爷爷为什么要谢谢作者?作者为什么也要谢谢老爷爷?
(板书:老爷爷与小朋友互相感谢)
(1)“居然”是什么意思?(出乎意料、想不到。)老爷爷说:“居然爬上来了”,他为什么这样说?(因为天都峰又高又陡,而老爷爷年纪又很大。)
(2)为什么最后老爷爷还是爬上了峰顶?
(看到小朋友也爬天都峰,他觉得有了信心。)
(3)作者也感谢老爷爷,说看到老爷爷也要爬天都峰,才有能力向上爬。这里作者用了一个“才”字。“才”的意思是什么?请结合日常生活中的例子说说。
(“才”的意思是:由于有了一定的条件而能怎么样。比如:放学才能回家。)
(4)作者为什么说见到老爷爷爬天都峰,她才有勇气向上爬?
(因为天都峰又高又陡,作者都打颤了,怀疑自己爬不上去。但是,看到老爷爷年纪比自己的爷爷年级还大,爬天都峰,他都不怕,自己当然也不怕。)
(板书:给了自己向上爬的勇气)
说明:在理解文章的同时要穿插朗读,要着力让学生体会两个人的激动兴奋的心情,体会他们怎样从对方身上汲取力量的。
4.齐读
8、9两节。
四、小结复习
1、听到我和老爷爷的对话,爸爸怎么说?“汲取”是什么意思,“我”和老爷爷是怎样互相“汲取”力量的?(“汲取”的意思是吸取。) 媒体出示:
爸爸听了,笑着说:“你们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,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!” 2.你从“爸爸”所说的话中懂得了什么道理?
(作者和老爷爷善于互相学习,互相鼓励,从而克服了害怕的心理,获得了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,最终战胜了困难,爬上了又高又陡的天都峰。) 说明: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。
五、拓展练习
“我们”沿着山路往回走,一路上遇到了许多游人。有的人望着险峻的天都峰退缩了,有的人在曲折的山路上犹豫不前,有的人看到曲折的道路不知该如何前进??想一想,把你在“爬天都峰”中的感受介绍给大家。
【板书设计】
3爬天都峰
我和爸爸、老爷爷一起爬山老爷爷与小朋友互相感谢
给了自己向上爬的勇气
《爬天都峰》教学设计 篇八
1、教材分析
《爬天都峰》是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课文中的第17课,这篇课文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的。描写了在假日里,“我”和爸爸去爬天都峰,路遇一位素不相识的老爷爷,“我们”互相鼓励,克服山高路陡的困难,终于一起爬上了天都峰。课文向人们揭示了困难面前,要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自信心,在与人相处过程中,要善于互相学习,互相鼓励,共同进步的道理。
2、教学目标
1、会认“级、链”等5个生字,会写“哩、级”等10个生字,读准多音字“相”。能正确读写“假日、抬头、云彩”等词语。
2、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,重点是读好对话,读出人物的不同语气和情绪。
3、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,体会“我”和老爷爷是如何相互鼓舞、坚定信心,从而战胜困难的。
4、了解课文的写作顺序,弄清课文是如何将“我”爬山的过程写清楚的。
3、教学重点
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,了解课文的写作顺序。
4、教学难点
1、弄清课文是如何将“我”爬山的过程写清楚的。
2、读懂课文最后一段中爸爸的话,懂得一个人只要有决心,有勇气,任何困难都可以克服的道理。
5、教学过程
第一课时
一、简介天都峰,导入新课
天都峰是黄山“七十二峰”中最危险的三大奇峰之一。天都峰有“非鸟难落脚,猿猴愁攀登”之说,课文中的一位小妹妹和白发苍苍的老爷爷登上去了,他们是怎样爬上天都峰的?学了课文就知道了,今天我们学习爬天都峰这一课。
教师介绍有关天都峰资料,让学生从中感受天都峰的高与险,为后面理解课文作好铺垫。
二、初读课文,读通读顺
(1)自由读课文,出示自读要求
①读准字音,读通句子,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。
②读书时圈出本课的生字新词,联系上下文想想他们的意思。
(2)教师巡视,相机指导。
(3)出示词语,生读生评。
石级、铁链、似乎、发颤、奋力、攀着、辫子、笑呵呵、鼓舞、勇气、汲取
(4)出示生字。生读字、记字、写字、师生互动。
级、链、颤、攀、猴、念、辫、呵、相
(5)师生共同梳理难读的句子,生说师评价指导。
三、再读课文,整体感知
(1)快速浏览课文,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?
在假日里,“我”和爸爸去爬天都峰,路遇一位素不相识的老爷爷,“我们”互相鼓励,克服山高路陡的困难,终于一起爬上了天都峰。
(2)想一想课文的叙述顺序,画出文中表示这个顺序的词句
教师投影出示:
↓
在、、、、、、脚下(2-5)
↓
爬上、、、、、、(6—7)
↓
爬上、、、、、、之后(8—10)
(3)小结:本文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写的,因为课文先写了爬天都峰之前,接着写了爬上天都峰的过程,最后写了爬上天都峰之后。
四、精读课文,感悟理解
(1)自由读课文,让学生说说知道了什么。
(2)再读第二自然段,注意文中“?”、“!”。
(3)提名读,齐读。
(4)这一段告诉我们什么?你是怎么体会出来的?(天都峰的高和陡。)
(5)小结:望着高耸入云的天都峰,看着登山的石级是那么笔陡,小妹妹惊叹之后,已经感觉到登山的'艰难,需要有勇气才能登上去。
五、作业布置
1、抄写生字词。
2、有感情地朗读课文。
六、板书设计